俄羅斯國家概況
(最近更新時間:2009年2月4日)
【國名】俄羅斯聯(lián)邦,亦稱俄羅斯(The Russian Federation, The Russia; 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Россия)。
【面積】1707.54萬平方公里
【人口】1.419億人(截至2008年6月1 日)。民族180多個,其中俄羅斯族占人口總數(shù)的79.8%,主要少數(shù)民族有韃靼、烏克蘭、巴什基爾、楚瓦什、車臣、亞美尼亞、摩爾多瓦、阿瓦爾、白俄羅斯、哈薩克、烏德穆爾特、阿塞拜疆、馬里和日耳曼族(根據(jù)2002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統(tǒng)計)。俄語是俄羅斯聯(lián)邦全境內的官方語言,各共和國有權規(guī)定自己的國語,并在該共和國境內與俄語一起使用。主要宗教為東正教,其次為伊斯蘭教。根據(jù)近兩年來全俄民意研究中心調查結果顯示,50-53%的俄民眾信奉東正教,10%信奉伊斯蘭教,信奉天主教和猶太教的各為1%,0.8%信奉佛教。
【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人口約1415萬,其中常住人口1038萬(截至2008年1月1日,根據(jù)莫斯科市內務局統(tǒng)計)。平均氣溫:1月-8℃,7月21℃。
【國家元首】俄羅斯聯(lián)邦總統(tǒng)德米特里·阿納托利耶維奇·梅德韋杰夫(Дмитри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МЕДВЕДЕВ)。2008年3月2日當選為俄羅斯聯(lián)邦總統(tǒng),5月7日宣誓就職。
【重要節(jié)日】公歷新年:1月1日;東正教圣誕節(jié):1月7日;俄歷新年:1月13日;祖國保衛(wèi)者日:2月23日,原蘇聯(lián)建軍節(jié);國際婦女節(jié):3月8日;勞動者團結日:5月1日,原國際勞動節(jié);勝利日:5月9日,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日;國家主權宣言通過日(國慶日):6月12日;人民團結日:11月4日,系2004年新設立。
【簡況】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東西最長9000 公里,南北最寬4000公里。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東南面有中國、蒙古和朝鮮。東面與日本和美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33807公里。大部分地區(qū)處于北溫帶,以大陸性氣候為主,溫差普遍較大,1 月氣溫平均為-5~-40℃,7月氣溫平均為11~27℃。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以莫斯科大公國為中心,逐漸形成多民族的封建國家。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改大公稱號為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1917年2月,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專制制度。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lián)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lián)邦、外高加索聯(lián)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后擴至15個加盟共和國)。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蘇維埃聯(lián)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發(fā)表《國家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聯(lián)邦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 1991年8月,蘇聯(lián)發(fā)生“8.19”事件。9月6日,蘇聯(lián)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12月8日,俄羅斯聯(lián)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別洛韋日簽署《獨立國家聯(lián)合體協(xié)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lián)合體”。12月21日,除波海三國和格魯吉亞外的蘇聯(lián)11個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和《獨立國家聯(lián)合體協(xié)議議定書》。12月26日,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后一次會議,宣布蘇聯(lián)停止存在。至此,蘇聯(lián)解體,俄羅斯聯(lián)邦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1993年12月12日,經過全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后的第一部憲法,規(guī)定國家名稱為“俄羅斯聯(lián)邦”,和“俄羅斯”意義相同。
【憲法】1993年12月12日經全民投票通過,同年12月25日正式生效。該憲法是俄羅斯獨立后的第一部憲法,規(guī)定俄羅斯是共和制的民主聯(lián)邦法制國家,確立了總統(tǒng)制的國家領導體制。
【議會】俄羅斯聯(lián)邦會議(議會)由聯(lián)邦委員會(上院)和國家杜馬(下院)組成,每屆任期四年。聯(lián)邦委員會共166名代表(議員),由每個聯(lián)邦主體的權力代表機關和權力執(zhí)行機關代表組成。主要職能是批準聯(lián)邦法律、聯(lián)邦主體邊界變更、總統(tǒng)關于戰(zhàn)爭狀態(tài)和緊急狀態(tài)的命令,決定境外駐軍、總統(tǒng)選舉及彈劾、中央同地方的關系問題等。本屆聯(lián)邦委員會主席謝爾蓋• 米哈伊洛維奇•米羅諾夫(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МИРОНОВ,“公正的俄羅斯”黨),2001年12月5日首次當選,2007年3月30日連任。
國家杜馬共450名代表(議員),由政黨根據(jù)比例代表制的原則選舉產生。主要職能是通過聯(lián)邦法律、宣布大赦、同意總統(tǒng)關于政府首腦的任命等。本屆國家杜馬為第五屆,于2007年12月2日選舉產生。共有4個議員團,分別為“統(tǒng)一俄羅斯”黨黨團(315席)、俄羅斯共產黨黨團(57席)、俄羅斯自由民主黨黨團(40席)、“公正的俄羅斯”議員團(38 席)。共設33個委員會,另設負責審計與監(jiān)督用于國防和國家安全聯(lián)邦預算執(zhí)行情況的專業(yè)部門。主席鮑里斯•維亞切斯拉沃維奇•格雷茲洛夫(Борис Вячеславович ГРЫЗЛОВ,“統(tǒng)一俄羅斯”黨),2003年12月29日當選,2007年12月24日連任。2005年5月18日,俄通過新的國家杜馬選舉法,規(guī)定杜馬議員全部按照政黨代表制原則由全聯(lián)邦選區(qū)選舉產生。
【政府】俄羅斯聯(lián)邦政府是國家權力最高執(zhí)行機關。2008年5月8日梅德韋杰夫簽署總統(tǒng)令,任命普京為政府總理。5月12日,普京提交的政府結構和人員組成建議獲總統(tǒng)批準,新政府組成,設2名第一副總理、6名副總理、18個部。政府成員名單:總理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洛維奇·普京(Влалимир Влал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2名第一副總理分別為:維克托·阿列克謝耶維奇·祖布科夫(Виктор Алексеевич ЗУБКОВ )、伊戈爾·伊萬諾維奇·舒瓦洛夫( Игорь Иванович ШУВАЛОВ),副總理亞歷山大·德米特里耶維奇·茹科夫(Александр Дмитриевич ЖУКОВ),副總理謝爾蓋·鮑里索維奇·伊萬諾夫(Сергей Борисович ИВАНОВ),副總理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維奇·科扎克( Дмитр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КОЗАК),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阿列克謝·列奧尼多維奇·庫德林(Алексей Леонидович КУДРИН),副總理伊戈爾·伊萬諾維奇·謝欽(Игорь Иванович СЕЧИН),副總理兼政府辦公廳主任謝爾蓋·謝苗諾維奇·索比亞寧(Сергей Семёнович СОБЯНИН)。各部部長為:內務部長拉什德·古馬羅維奇·努爾加利耶夫(Рашид Гумарович НУРГАЛИЕВ),衛(wèi)生和社會發(fā)展部長塔吉雅娜·阿列克謝耶夫娜·格利科娃(Татьяна Алексеевна ГОЛИКОВА),外交部長謝爾蓋·維克托羅維奇·拉夫羅夫(Сергей Викторович ЛАВРОВ),通訊和大眾傳媒部長伊戈爾·奧列格維奇·謝戈廖夫(Игорь Олегович ЩЕГОЛЕВ),文化部長亞力山大·阿列克謝耶維奇·阿夫杰耶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еевич АВДЕЕВ),國防部長阿納托利·愛德華維奇·謝爾久科夫(Анатолий Эдуардович СЕРДЮКОВ),教育和科學部長安德烈·亞歷山德羅維奇·富爾先科(Андр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ФУРСЕНКО),自然資源部長尤里·彼得羅維奇·特魯特涅夫(Юрий Петрович ТРУТНЕВ),工業(yè)和能源部長維克托·鮑里索維奇·赫里斯堅科(Виктор Борисович ХРИСТЕНКО),地區(qū)發(fā)展部長維克托·費奧多洛維奇·巴薩爾金(Виктор Федорович Басаргин),農業(yè)部長阿列克謝·瓦西里耶維奇·戈爾杰耶夫(Алекс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ОРДЕЕВ),交通部長伊戈爾·葉甫蓋尼耶維奇·列維京(Игорь Евгеньевич ЛЕВИТИН),經濟發(fā)展部長埃莉維拉·薩希普扎多夫娜·納比烏琳娜(Эльвира Сахипзадовна НАБИУЛЛИНА),司法部長亞力山大·弗拉基爾羅維奇·科諾瓦洛夫(Александ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КОНОВАЛОВ),民防、緊急情況和消除自然災害后果部長謝爾蓋·庫茹蓋托維奇·紹伊古(Сергей Кужугетович ШОЙГУ),體育、旅游和青年事務部長維塔利·列奧吉耶維奇·穆特科(Виталий Леонтьевич МУТКО),能源部長謝爾蓋·伊萬諾維奇·什馬特科(Сергей Иванович ШМАТКО),(名單按政府官方網站排名順序)。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