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讀懂中國式現代化 | 張西平:為何說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電 題:為何說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作者 張西平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歷史觀,在其著名的《歷史研究》中構建了一種文明形態(tài)史論,以文明為歷史研究的單元,對世界多樣文明進行同等研究,探究世界文明演化的法則與規(guī)律。
視頻:【東西問】張西平: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來源:中國新聞網
多樣性是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態(tài)
湯因比認為,人類文明的產生和演化是多元的,在6000多年人類歷史上,世界上有過26種文明,包括西方基督教文明、東正教文明(可分為拜占庭文明和俄羅斯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可與伊朗文明合為伊斯蘭文明)、古代中國文明、古代希臘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等。
湯因比的多樣文明論是對“西方中心主義”的超越,其指出文明多樣性是歷史發(fā)展的基本形態(tài),得到絕大多數學者的肯定。1998年第5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確認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的文明,并把2001年定為“聯合國不同文明之間對話年”,提出要展開不同文明的對話與交流,保持文化的多元性。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把文化的多樣性提升到“人類共同的遺產”的高度來認識,并認為這是保證人類生存的必需條件。這兩份重要的國際組織決議和宣言,不僅反映了當前世界文明的實際狀況和發(fā)展趨勢,也表達了世界各族人民要求保持和發(fā)展各自文明的熱切期盼。可以說,它為正確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文明互鑒是文明發(fā)展的動力
歐洲文明的形成與發(fā)展是在與東方文明的長期交流中實現的,蘇美爾文化曾是希臘文明的導師,而基督教來自東方,傳入歐洲后與希臘文明相融合成為西方文明的底色。中國的四大發(fā)明對西方產生了重大影響。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評價說,沒有一個帝國、教派和人物能比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三種發(fā)明在人類事業(yè)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亦如卡爾·馬克思所言:“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fā)明?!?/p>
18世紀,當來華耶穌會士把中國文明傳回歐洲后,形成了長達一百年的歐洲中國熱。儒家思想成為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來源,作為旗手的伏爾泰更有著濃厚的中國情結。他曾說:“當你以哲學家身份去了解這個世界時,首先應把目光朝向東方,東方是一切藝術的搖籃,東方給了西方一切?!?/p>
關于如何對待不同文明,人類歷史上有過慘痛教訓。地理大發(fā)現后,西方殖民者對非洲文明、印度文明、印第安文明、印加文明進行過掠奪、摧殘甚至滅絕。據博克塞在《葡萄牙人的海外帝國》一書中統(tǒng)計,僅1450年至1500年的50年時間里,葡萄牙人在非洲捕獲和收購的奴隸總數就多達15萬人。西方人用刀和火耕作了這個世界,地理大發(fā)現既是人類對世界的偉大發(fā)現,同時也是西方文明對其他文明的一次掠奪。在此過程中,西方資本雖成為“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但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卻是一種歷史性的災難。這就是歷史的二律背反。
如果說這導致一些文明消亡,那么經過20世紀初期的世界民族國家獨立運動,就標志著非西方國家開始登上世界歷史舞臺。西方文明獨占鰲頭的局面逐漸被非西方文明的國家發(fā)展和進步所打破,二者的關系再度成為世界性問題,這包括西方文明同伊斯蘭文明、拉美文明、亞洲各國文明的關系,其中同中華文明的關系日益成為一個核心性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歷史上,中華文明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是亞洲其它文明輻輳的一道光景。中華文明的傳入,成為推動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與文明進步的催化劑。東亞地區(qū)的“漢字文化圈”就是一個明證。
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是在吸收其他外來文明的基礎上形成的。從漢代到唐代,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祆教、摩尼教等,先后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佛教文化對中國的哲學、文學和藝術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同時,中國文化不僅汲取了佛教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和有益成分,也對之進行了轉化和創(chuàng)造,以豐富和發(fā)展自己,并使其熔鑄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
16至18世紀傳入中國的基督教為中華文明輸入了新的血液,中國人由此知道地球是圓的,夷夏之分的世界觀頃刻瓦解。通過天文、數學、繪畫、邏輯,一個多彩的西方立體地展現在明清士人面前,同時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希臘哲學通過托馬斯·阿奎納的著作的翻譯傳入中國。
歷經近代百年屈辱,中華民族從新中國成立即已開啟了新紀元。改革開放40多年所取得的發(fā)展成就,使今日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如何理解中華文明的重新崛起以及將如何與西方文明、其他文明和諧相處,成為時代議題。在此背景下,習近平主席提出了“文明互鑒”的新文明觀。
2014年,習近平主席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并發(fā)表演講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意義和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及文明在世界和平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不可否認,人類文明的交流的確存在暴力、戰(zhàn)爭、征服等激烈的碰撞方式,但同時,人類歷史上也存在著文明之間和平的交流。西方一些學者認為人類文明之間實現和平交流是極其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在當下世界“文明沖突”將主宰全球。而關于文明互鑒與文明和諧的思想,對此有力地作出了回應,明確指出“文明沖突”完全可以避免,并提出解決文明差異的具體辦法,說明了文明差異的必然性與合理性。
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p>
中國式現代化還是堅持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現代化。正如二十大報告所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zhàn)”。
同時,中國式現代化也是立足于中國的土地與文化,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因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的寶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fā)展歷程?!?/p>
在弘揚人類普遍文明價值的同時,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色,這是在追求普遍性中保持特殊性;在堅守中國文化底色的同時,不偏離人類文明的共同價值,這是在堅守特殊性中,保持著普遍性。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天人合一”“協(xié)和萬邦”“和而不同”“成人成己”的現代表達,是社會主義文明的新發(fā)展,是追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追求。在人類文明史上,在現代化的歷史上,中國以自己的道路、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制度展示了現代化的多樣性,展示了當代文明的多樣性。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東海、西海乃一海,東方、西方同在一個藍天下。和平是人類永恒的追求,發(fā)展是人類進步的永恒動力。東西方應該攜起手來,讓歷史啟示未來,再現新時代的東西方文明的大融合,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完)
專家簡介:
張西平,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首席專家,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國際漢學》主編,原國際儒聯副會長,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長期以現代西方文化,1500-18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漢學史和中國基督教史為主要研究領域,目前正在從事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早期漢學研究與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研究。出版專著10余部,發(fā)表學術核心期刊論文百余篇。
國內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7日 14:12:53
- 2024年12月27日 10:47:12
- 2024年12月27日 10:26:37
- 2024年12月26日 17:29:07
- 2024年12月26日 11:24:16
- 2024年12月26日 10:36:25
- 2024年12月26日 10:18:02
- 2024年12月26日 09:52:44
- 2024年12月26日 09:45:05
- 2024年12月26日 07: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