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消息,北京目前29處公園、綠地具備應急避難場所功能。這些公園預留了應急棚宿區(qū),有做成花壇的應急飲水臺,草坪廣場也可起降直升機等。(《新京報》5月27日)
剛剛過去的汶川地震,也暴露了一些地方在應對突發(fā)災難、緊急避險能力水平等方面的缺陷不足。此次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邀請有關專家召開了公園防災避險工作座談會,對于應急避難場所工作進行改進加強,不失為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之舉。但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建了這么多應急避難場所,市民究竟了解多少?災難當前,人們是否知道應該如何利用應急避難場所?
記得去年《新京報》曾于11月2日至3日對北京市民進行了隨機抽樣電話調查。在接受調查的650人中,有半數(shù)未聽說過應急避難場所。而在剩下的300位市民中,有55.7%不知道距自家最近的一處避難場所在哪里。這個調查結果一方面反映了市民對應急避難知識的匱乏和應急避難意識的薄弱,另一方面也說明有關部門的宣傳有待加強。有的避難所甚至沒有明顯的規(guī)范標志牌,以至于百姓對此項工作了解甚少,對這個概念都很陌生。一旦有各種突發(fā)情況、災情發(fā)生,百姓就有可能因為不熟悉避難、救災的有關程序和設施,找不到甚至根本不知道應急避難場所,從而造成不必要的生命和財產(chǎn)損失。
在這方面一直有一個誤區(qū):擔心對應急避難場所進行大規(guī)模宣傳,怕引起市民的恐慌心理。其實,災害、意外事故不可避免,關鍵是要在救災應急設施的硬件和民眾防災意識教育、技能培訓的軟件上加大投入,只有平時建設、宣傳到位,災難來臨時,政府和百姓才能從容應對。
□韓雪(北京 市民)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