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文/由珊珊
“胡錦濤穿著黑色西服,看上去比他2002年就任國家主席時放松許多。他神色愉快,從不失態(tài)!谖餮艌D,他對比爾·蓋茨說:‘我每天都在使用微軟的操作系統(tǒng)。’……在華盛頓,他更像一個強硬但開放的領導人!谝敚迷姼璋愕恼Z言說中國的發(fā)展依賴人民,也服務于人民。”
美聯(lián)社的一篇文章用上述幾句話概括了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美國的訪問。他在美國的行程已于4月21日結束,但此行留下的話題和思考,才剛剛展開。
“胡和商界交朋友”
1979年,鄧小平訪美時,在牛仔競技場上出其不意地戴上女騎手送他的牛仔帽,沸騰歡呼聲即刻響徹全場。
27年后,中國新一屆領導人胡錦濤也在美國戴了頂帽子,不過不是牛仔帽,而是棒球帽。帽子雖換了,但給公眾和媒體的驚喜卻是同樣的。
帶有波音標志的棒球帽,是波音公司員工代表向胡錦濤贈送的禮物。當時,胡主席笑著接過帽子,接著就把帽子戴在頭上,并擁抱這位員工代表。此時,位于西雅圖的波音飛機總裝廠里,約有5000名波音員工以及來賓,看到戴著波音帽子的中國國家主席,眾人先有片刻的吃驚,隨即都“嘩嘩”鼓起掌來。這一刻,與1979年鄧小平訪美時,戴上牛仔帽的情景,頗有幾分類似。
《紐約時報》評論說,胡錦濤對波音公司很熟悉,他能脫口而出波音飛機過去幾年的銷量以及目前的訂單量!安ㄒ粼谥袊矣鲬魰,”胡錦濤說,“中國人只要坐飛機,多半是波音飛機。我這次來美國,很高興坐的就是波音飛機!
“胡主席和比爾·蓋茨以及其他商界領袖晚飯的時間,超過了他和布什總統(tǒng)在白宮會談時間!庇摹督鹑跁r報》這樣評論,并以“胡和商界交朋友”為大標題,總結胡錦濤美國行的核心內(nèi)容。胡錦濤訪美首站放棄了傳統(tǒng)訪問必先光顧首都,而選擇波音公司、微軟公司和星巴克咖啡所在的西雅圖,讓觀察家們察覺到其微妙含義。
“讓人覺得非常親切”
胡錦濤此次出訪,很重視向美國民眾傳達自己平民化的一面。除了戴上波音的棒球帽,在比爾·蓋茨家做客時自稱是 “微軟之友”,每晚都和微軟的視窗軟件打交道;他也會幽默地“推銷”星巴克咖啡——“因為身不由己啊,否則的話,我也會到星巴克的咖啡店里坐一坐”。
而胡錦濤在耶魯大學發(fā)表演講后,就有耶魯?shù)膶W生表示,以前以為中國國家主席很嚴肅,結果發(fā)現(xiàn)他也有風趣幽默的一面。
“適度的幽默與自信”
4月21日,胡錦濤主席在耶魯大學發(fā)表演講。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幾十年,我真希望能成為你們中的一員!边@是胡錦濤的開場白。
耶魯大學國際政治經(jīng)濟學專業(yè)的中國留學生許靜倩清楚地記得,這句話在聽眾中掀起了演講的第一個小高潮。
演講之后的提問由耶魯大學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前墨西哥總統(tǒng)塞迪略主持,塞迪略捧著紙條說:“我接到的問題有78個之多,我要是每個都問,你就走不了了。”胡錦濤立即接上話茬:“如果問題多的話,我就不走了!毙β晱挠^眾席上傳來,接著是掌聲。
塞迪略提出第二個問題之前,胡錦濤又說:“請塞迪略先生在提問時,不要對我手下留情!比珗稣坡曋,塞迪略不客氣地提了更尖銳的問題——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改革獲得了很大成就,但政治民主不夠開放,會否在中國內(nèi)部形成危機?
塞迪略的問題,也是美國政治家和媒體一直和中國爭論的重要問題,許靜倩一度擔心這個問題會讓會場的氣氛尷尬。
“坦率地說,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胡錦濤直率地闡述他的觀點,“我認為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jīng)濟基礎的發(fā)展要求。我也認為,沒有民主,就沒有現(xiàn)代化。但如果把中國28年來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成就僅歸于經(jīng)濟體制改革,是不全面,也不符合實際的。中國的改革是經(jīng)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改革。中國經(jīng)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的事實也說明,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基本適應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胡錦濤也進一步承諾:“今后,中國將根據(jù)國情和人民意愿,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進一步豐富民主的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蓖瑫r,他強調:“中國愿意借鑒國外政治建設的有利經(jīng)驗,但決不會照搬其形式!
聆聽這場演說的耶魯學生和聽眾,認為胡錦濤的民主論很有道理!叭绻袊敢鈪⒖计渌麌业恼蔚脑挘矣X得蠻好的!庇幸?shù)膶W生這樣評價胡錦濤主席關于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講話。
CNN認為,胡錦濤耶魯演講傳遞的信息已很明確:“他正試圖平息因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而引發(fā)的國際恐慌,尋求和美國持續(xù)的合作關系!倍堵(lián)合早報》觀察家進一步指出:“北京還是有自己的價值選擇。”
“胡錦濤在最后的問答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適度的幽默與自信!薄堵(lián)合早報》評論說。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