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成“草莓族” 學習忍受挫折
周氏夫婦,由于有計劃為孩子下一階段的教育鋪路,選擇的學校都很重視英語教學,也為日后孩子赴美深造打下堅實基礎。相對來說,譚湘龍和樓蘭的兩個小孩,求學之路就比較艱辛。
在北大和東吳獲雙法學博士的譚湘龍,4年前便從北京到上海工作,媒體人樓蘭去年7月才決定移居上海。兩個孩子去年寒假決定送來上海就學。
樓蘭說,剛來大陸時,準備讓小兒子念當?shù)氐男腋PW,結果一考試只得了15分,學校便對家長說,該生文化水平差,建議降轉一年,“可能一年還不夠,要降轉兩年”。但最后堅持后才降轉一年。
他們已算幸運的。有位臺商小孩在某個中學就讀,家長向學校反應,不用那么在意成績,學校的回答是“你們不在意,學校可很在意”。甚至有臺商小孩去找大陸同學玩時,對方家長告誡小孩別到家里來,“會帶壞我們家孩子”,讓那小孩身心受創(chuàng),久久不能復原。
“到大陸念書就要學會忍受挫折,不讓孩子當‘草莓族’”,樓蘭說,父母親面對小孩挫折時一定要感同身受,雖然學校普遍重視成績,但要求孩子盡力就好,其它的就由家長和學校溝通。
上海酒饕會會長闕光倫說,他因有三個小孩在上海念書,因此熟悉大陸教育環(huán)境。老大、老二念的是上海中學國際部,一年大約1萬美金,小的念當?shù)貖渖街袑W,一學期3000人民幣。他說,大陸學校的確重視教學,有時甚至要求家長積極參與,不參加的還被批評。
“不過,關鍵還是小孩本身”,闕光倫說,像他小孩有次離家出走,“我不急,學校因那是臺商的小孩急得不得了,5分鐘打一次電話來詢問”。后來孩子雖然找到了,但讓他體悟到,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承受力,真沒辦法,就去跟學校談。上海吉得堡教務長黃靖儒說,除了培養(yǎng)孩子競爭力外,養(yǎng)成他們正向思考很重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