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七月二十二日電 通訊:傾聽蘇童--“揭開童年的水缸走近文學(xué)”
中新社記者曉萍
“我是在五、六歲時,揭開家里的水缸而走近文學(xué)的,那令我想到‘蚌殼里的仙女’的神話傳說,讓我開始了對世界的無限想像”。
許多讀者可能沒有想到,被評論界看成是“先鋒文學(xué)”代表的著名作家蘇童,文學(xué)之旅的第一步是這樣充滿童趣和溫情。
在香港書展舉行得如火如荼之際,蘇童應(yīng)邀來港,下午與讀者面對面細訴他的文學(xué)之路。
原籍江蘇揚中的蘇童,出生于蘇州。一九八四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一九八三年開始發(fā)表小說,發(fā)表了許多“大膽的充滿奇思異想的”作品,其中中篇小說《妻妾成群》被改編為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而名聲大振,被稱作“新歷史小說”。其他膾炙人口的作品還包括《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紅粉》、《祭奠紅馬》以及《米》等。
在以“作家的生存和文學(xué)的生存”為題的講座中,蘇童認為作家存在的最重要理由是對文學(xué)帶有宗教性的真誠的崇敬,文學(xué)的妙處在于它能改變真實或擴充真實,可以修補世界的顏色,這也是寫作的最大的樂趣。他回憶自己初期的作品大都不受歡迎,“不記得收過多少次退稿了,但我想,你退回我十篇稿件,我可以繼續(xù)寫一百篇,總有一天會等到一封很薄的來信,就是這樣的信念堅持下來了,直至《妻妾成群》被改編為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后就走得更順利了,所以說“堅持就是勝利”。
以小說創(chuàng)作為主的蘇童說,只要善于觀察,生活中處處是寫作的題材,城市人有城市人的題材,鄉(xiāng)村人有鄉(xiāng)村人的題材,生活永遠是生動的,總讓你有挖掘不完的靈感源泉,“當你有朝一日發(fā)現(xiàn)自己沒東西可寫時,那可能是對身邊的事物缺乏觀察”。他以自己的作品《向日葵》為例說,作品中的主人公原型就是他當老師時的一名女學(xué)生,最后那女孩在葵花地消失了,這是生活的原型,也是作品賦予主人公的最好結(jié)局。
“一個人的生活是蒼白的,是缺乏力量的,我迷戀的不僅是文字的表達,更迷戀擴充自我的方式--我認為平日的自己很平庸,寫作時我卻覺得自己很強大,寫作過程是孤獨的,但寫作結(jié)果一定不孤獨,猶如空谷回音!
蘇童的《妻妾成群》、《紅粉》等力作被認為雖然寫出歷史的華麗與哀愁,但卻顯得“殘酷”和“沉重”,對此,蘇童解釋說,他不否認文學(xué)作品后面可能躲藏著一個作家的形象,他作品中的憂郁可能與他童年時生過一場重病有關(guān);但每個人如果能比自己承受的地方能多走一步,他認為是好的。
至于不少作品描寫女性的沉重遭遇,他說是因為尊重女性使然,“希望我筆下的中國女性形象能更立體和真實些。”
作為六十年代出生的年輕作家,蘇童成名的時候才二十六、七歲,今日有香港讀者問其現(xiàn)在是否有“少年得志,中年危機”之感,蘇童笑答,到了一定年齡后,可能少了那份對未知世界的狂熱激情,而由于對自己要求高了,寫作的障礙就大了,但他相信自己會把握好自己。
據(jù)悉,蘇童最近入選全球“重述神話”專案,將重寫《孟姜女》。
為時一個半小時的座談會在熱烈的掌聲中結(jié)束后,逾百位現(xiàn)場讀者瞬間將這位隨和幽默、富個人魅力的作家包圍,紛紛索取簽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