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保定六月二十二日電 題:地下長城戰(zhàn)功赫赫虎伏之地壯士慨歌
中新社記者 張朔
六十八年前,日寇鐵蹄踏破盧溝曉月,大舉南侵。一馬平川的冀中平原無險可守,無堅可據(jù),一時間烽煙四起,生靈涂炭。
為了有效地保存自己、打擊敵人,冀中軍民用雙手筑起總長一萬兩千五百公里、比萬里長城還要綿長的一座“地下長城”,和殘暴的日寇展開了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zhàn)。
一首在中國膾炙人口的電影插曲如此描述這一軍事史上的奇跡——地道戰(zhàn)!地道戰(zhàn)!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里大平原,展開了游擊戰(zhàn),打得侵略者魂飛膽也顫!打得侵略者人仰馬也翻!
地處古城保定西南三十公里冀中平原之上的清苑縣冉莊村,始建于隋唐,在宋代因有駐軍于左近,一度繁榮,有唐村宋鎮(zhèn)之稱。正是這個已有千年歷史的村落,以地道為依托頑強抗擊日寇,在這場保家衛(wèi)國之戰(zhàn)中以小勝大、以弱勝強取得輝煌戰(zhàn)績,成為地道戰(zhàn)之縮影與典范。
當記者近日來到這個著名的戰(zhàn)爭遺址時,看到這里依然完好保留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舊日風貌。三十萬平方米的舊址保護區(qū)還保留著當年構(gòu)筑的地道及各種作戰(zhàn)工事。保存著珍貴戰(zhàn)爭文物與圖片的冉莊地道戰(zhàn)紀念館里參觀者很多。一隊隊身著校服的學生在老師帶領(lǐng)下認真觀察著巧妙隱藏的地道口和戰(zhàn)斗工事。
當?shù)毓ぷ魅藛T介紹,一九八七年,曾駐扎在附近一帶的侵華日軍老兵淺尾公平攜其孫淺尾和彥來到中國后,特地到冉莊來看了看當年使他和其他日軍士兵避之唯恐不及的地道,向中國人民深深地懺悔。此后,先后又有一些日本老兵到冉莊來參觀、謝罪。
“今天人還不算最多,”清苑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盧建華告訴記者:“近年來冉莊地道戰(zhàn)遺址平均每天要接待一千多名參觀者,F(xiàn)在是工作日,周末和假期時人數(shù)會更多一些!
記者發(fā)現(xiàn),村內(nèi)的一切都冠以“抗戰(zhàn)”之名:抗戰(zhàn)餐廳,抗戰(zhàn)紀念拍照留影,抗戰(zhàn)工藝品,一種味道不錯的當?shù)匦〕砸脖幻麨椤翱箲?zhàn)餅”。說起為什么叫這個名字,賣餅的婦女看上去很自豪:“我做的這種餅當年抗日時就有!”
保定市政府新聞辦王元敏處長說,為了使村落舊址得以完整保存,村里人基本上都遷到村外的新村居住了,對那段艱苦卓絕而又戰(zhàn)功赫赫的歷史,村民們引以為傲。
同樣令村民們驕傲的,還有冉莊村外墓地中深埋的三十多位抗日英烈的忠骨。其中,張森林烈士正是冉莊地道戰(zhàn)的一位主要創(chuàng)始人。
自幼機智果敢、飽讀詩書的張森林,面對敵人的頻頻來犯,率先在自己家中挖了隱蔽洞并指示冉莊村干部帶領(lǐng)游擊隊骨干及群眾,先后挖了許多用以藏身藏物的秘密洞穴,為后來的地道網(wǎng)奠定了初步基礎(chǔ)。
在不幸被敵人逮捕后,張森林不懼酷刑,怒斥誘降,寧死不屈。就義前,他揮筆寫下《就義辭》——“鱗傷遍體做囚徒,山河未復志未酬。敵酋逼書歸降字,誓將碧血染春秋。人去留得英魂在,喚起民眾報國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