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社發(fā) 劉君鳳 攝
|
資料圖 中新社發(fā) 劉君鳳 攝
|
流行時間:20世紀(jì)80年代
“個體戶”稱謂是改革開放初期的特殊產(chǎn)物,最初是個貶義詞,在上個世紀(jì)80年代初期,它基本上就是待業(yè)青年、勞改犯的代名詞,是和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聽著硌耳,看著更扎眼。但偏偏就是這幫人,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波,趕上了流通領(lǐng)域的市場化。有了錢,也就有了地位,漸漸的,個體戶也就不是個貶義詞了。
他們練攤,倒騰。倒服裝,倒電器,把廣州的東西運回內(nèi)地來賣,就憑跑個差價,硬是發(fā)了,成了萬元戶。只不過除了有錢,確實也找不到更多可歌可頌的地方,所以始終沒有成長為時代英雄。
請 您 評 論 查看評論 進(jìn)入社區(qū)
本評論觀點只代表網(wǎng)友個人觀點,不代表中國新聞網(wǎng)立場。
|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