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原黑龍江省經(jīng)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宋士合在齊齊哈爾市鐵鋒區(qū)法院受審。宋士合曾潛逃境外長達13年,今年7月被從美國遣返回國,檢察機關指控其犯貪污罪、受賄罪。據(jù)報道,被審期間,宋士合以自己的出逃經(jīng)歷和感受寫了一封懺悔書,介紹了自己逃亡異國他鄉(xiāng)寄人籬下的生活。(《檢察日報》11月28日)
宋士合的“懺悔”格外耐人尋味。他在懺悔書中寫到:當?shù)厝A人得知他是一名涉嫌貪污的大陸官員時對他十分反感和冷漠,這些難以名狀的精神痛苦使他感嘆。美國不是天堂,他告誡諸多想潛逃的職務犯罪分子不要選擇潛逃,并奉勸那些已經(jīng)逃亡的貪官們早日迷途知返。
為什么美國不是貪官的天堂?按照宋士合的感受,是因為當?shù)厝A人在知道其涉嫌貪污之后,對其反感與冷漠造成的“難以名狀的精神痛苦”——這或許可以稱為輿論的力量吧。那么,耐人思索的是,貪官在國內的時候,是否感受到這種“精神的痛苦”呢?是否有足夠的輿論力量,把大小貪官推到“難以名狀”的精神苦海里呢?
我們確實強調過對腐敗分子要“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可漸漸地變得“理性”了。人人喊打,如果沒人去打的話,那有什么用?也有人認為,反腐敗是紀檢委、反貪局的職責,因此,應當更加強調“制度反腐”。
應該承認,制度反腐的確是根除腐敗的根本之策。但在反腐敗體制還不能健全運行的當下,不能忽視包括從精神上孤立腐敗分子等“反腐文化”的功能。正如有論者所言:如果腐敗呈現(xiàn)出流行化的趨勢,除了體制層面的原因外,還因為它獲得了一種文化上潛在的支持。
紀檢官員多次抱怨,說現(xiàn)在這個社會是“廉潔不香,腐敗不臭”,社會輿論對腐敗太寬容。這種抱怨有個比較極端的說法:有些人已經(jīng)是“笑貧不笑貪”,甚至是“笑廉不笑貪”——用不法手段跑工程、攬項目,會被認為“有門路、有能力”;兩袖清風、堅決拒賄,會被說成“死腦筋、膽子小”;甚至有貪官落馬,也會被議論為“后臺不硬”、“不是做錯了事,而是站錯了隊”……甚至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水至清則無魚”、“適度允許腐敗有利于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等論調甚囂塵上,還有學者專家像模像樣地搞什么學術研究,提供著“智力支持”。
筆者在一次反腐敗展覽上,親耳聽到這樣的聲音:“真倒霉,貪得也不多呀!”“這人聽說工作表現(xiàn)不錯,換個新官未必就咋樣”,甚至對于展出的贓物奢侈品,也不無羨慕之色,“看看人家這日子過的……”著名思想家吳思在對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研究之后,曾提出“邊界變老”的說法:隨著年頭的增加,某些限定性的行為邊界總要朝著有利于官吏的方向移動。如果說官員自身有這樣的“變老”屬于本能的話,群眾對于官員的要求底線“變老”實在不正常——這反映出我們在基本價值觀上存在的扭曲。
在這樣的輿論環(huán)境當中,對于貪官的道德枷鎖實在微乎其微。我們未聞有誰腐敗之后,因為“周圍人的反感和冷漠”而陷入“難以名狀的精神痛苦”,最終走上了自首之路。相反,倒是看夠了審判席上還在洋洋自得的“精神放松”。誠然,號召孤立腐敗未必就能有用,但敢肯定的是,不孤立腐敗卻必然大大有害。如果在一些人眼里,把腐敗看作“正!保疂嵆闪恕安徽!,這問題就實在可怕了。
的確,中國的反腐根本還要靠制度。但就當前而言,光靠今天抓張三,明天判李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倡導“精神反腐”的功能,通過多種渠道,修正社會的錯誤心理,建構一個搞腐敗人人痛恨、反腐敗人人有責的強大輿論氛圍。唯有輔之以如此的廉政文化建設,才能讓更多的貪官感受到精神的煎熬,認識到“中國也不是腐敗的天堂”。(畢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