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碣石鎮(zhèn)變身洋垃圾服裝集散地 來源:中央電視臺
廣東陸豐碣石是一個擁有33萬人口的海邊大鎮(zhèn)。大海給碣石人帶來了生猛鮮活的海鮮,也給碣石人帶來了透著霉味的服裝。據(jù)說有1萬個碣石家庭靠販賣外國人淘汰的舊服裝發(fā)家致富,他們把這些衣服賣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已有10多年。
舊衣服翻新后就可銷售
碣石“洋垃圾”服裝的“大本營”——獲洲水產(chǎn)品交易市場一旁的空地上,搭建了一個高大的工棚,幾盞大燈照亮了整片曠野,運到碣石鎮(zhèn)的“洋垃圾”服裝便在這里卸貨。
不遠(yuǎn)處還有一塊空地,那是貨運場,有3輛大卡車在裝載貨物。據(jù)了解,每過三四天,便會有一批貨運抵這里,每批約三四個集裝箱。每個集裝箱大概可以裝1000大包的服裝,每包重100公斤左右。假設(shè)每件衣服重0.5公斤,單個集裝箱可裝約20萬件,365個集裝箱便可裝7300萬件。
據(jù)一位行內(nèi)人介紹,整個碣石鎮(zhèn)約有1萬戶做這個生意,有的這幾年賺了不少錢,甚至住上了豪宅。
在碣石“洋垃圾”服裝的另一個“大本營”新繞村附近,衣服灑落一地,三輪摩托來來往往,裝滿貨后匆忙離開,任由衣服滑落。夜已越來越深,村民們卻仍在忙碌著,結(jié)算、點貨、補貨。
李群(化名)是碣石本地人,他說,當(dāng)?shù)厝硕及选把罄狈b稱為“舊衣服”。鎮(zhèn)上的“洋垃圾”店主要集中在三家村、道井、東關(guān)巷、新繞、水巷口和打石廟,所有店鋪,均無合法經(jīng)營的牌證。
在打石廟一帶,當(dāng)?shù)鼐用穸及岩粯球v空,用于堆放和翻新衣服,以及懸掛樣品。一輛輛三輪車在巷子里穿行。由于三輪車后兜被塞得過滿,且巷子路面狹窄不平,時常有衣服滑落到地上。
懸掛在各家店內(nèi)的樣品,從幾米開外看去,幾乎與新服裝沒什么差別。只有近距離細(xì)看,才能辨清瑕疵。背后,是店主和伙計們按部就班的翻新程序。
這些服裝一開始從集散地運到店鋪時,被堆放得雜亂無章,猶若垃圾,從中幾乎找不到一件賣相好的。幾家店鋪的老板介紹,那是為了節(jié)約集裝箱的空間,把服裝都壓縮得緊緊實實。
拿到貨以后,店老板首先做的是分門別類。接著,他們用板刷和去污劑把衣服上一些較為明顯的污漬刷掉,然后進行補紐扣、換商標(biāo)等工序。
一般的服裝經(jīng)過以上翻新流程,即可銷售。剩下那些“無可救藥”的,只能當(dāng)作垃圾拋棄。但價格稍貴的毛料上衣和牛仔褲等,卻還需額外的電熨。不管什么檔次、什么價位的衣服,在翻新流程中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不消毒。
老板從買賣兩邊賺錢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碣石鎮(zhèn)的各個“舊服裝市場”都顯得詭異。在這里,店主們不主動招呼路人進店,并隨時用警覺的眼神打量外地人。
在一家賣大衣的店里,有人詢問價格,店主問要多少件,聽到“一件”便不再理會。巷子里顧客很少,但店主們并不著急,喝茶、打牌、聊天,看起來并不怎么上心。
雖然光臨的顧客少之又少,但三輪車仍忙碌地穿梭,把翻新的服裝一車車運送出去。一位店員說,已經(jīng)做了多年舊服裝生意的老板,根本懶得理會零售生意,多年積累遍布中國各地的客戶資源,“夠他們賺的了”。
一位行內(nèi)人胡明(化名)說:“香港有個大老板,承包了大量美國、韓國等國家淘汰下來的服裝。服裝埋到地底下很難化掉,燒了又污染空氣,這對重視環(huán)保的發(fā)達國家來說是個沉重的負(fù)擔(dān),他們就倒貼錢找人幫忙處理掉。這個老板兩頭賺錢,一手拿外國政府的錢,一手倒賣到中國內(nèi)地。”
胡明說:“碣石人做這個已有10多年,有兩個本地人是最大的批發(fā)商,從香港拿貨后倒賣給鎮(zhèn)上的老百姓!罄b中不乏世界頂級名牌的正裝,一般按件數(shù)賣;檔次低的,就稱斤兩賣。1998年全國打擊走私專項行動之后,碣石的‘洋垃圾’服裝已經(jīng)少了很多,但今年7月份以后,又滿大街都是。我不知道店鋪的確切數(shù)量,估計有1萬家左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