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強行征地難見效
地方政府以強制性手段征購土地的極端做法,反而引發(fā)種種矛盾日趨白熱化
3月中上旬的印度政壇熱鬧得非比尋常。今天這個政客站出來譴責暴行,明天那個政黨要前往調查取證,連財政部長在議會接受新財年預算報告質詢時似乎也必須喊得口干舌燥才能蓋過周遭的抗議聲浪。
3月14日,印度東部西孟加拉邦警察在一個小村子里向示威群眾開火,導致14人死亡,這使得印度近兩年來由征地引發(fā)的種種矛盾日趨白熱化。
警察干預反使矛盾升級
“征地”是近幾年才經常見諸印度報端的字眼。自從政府推出的“特別經濟區(qū)”政策,需征用農業(yè)用地或荒地建設工業(yè)園區(qū)之后,由征地引起的糾紛越來越多。發(fā)生警察開槍事件的南迪格拉姆村,就是被政府相中建設一個以化工業(yè)為主的特別經濟區(qū),計劃征購4050公頃土地。
南迪格拉姆村村民對此甚為不滿,他們不愿意改變長久以來的生活方式。在與示威者糾纏了兩個月后,政府采取了極端措施,2000名警察進駐南迪格拉姆村,強行驅散了示威者。
事件的后續(xù)發(fā)展其實對政府很不利,不僅西孟加拉邦高等法院要求印度中央調查局對警察向群眾開火一事展開調查,而且迫于各方壓力,西孟加拉邦政府立即軟化了態(tài)度,表示放棄在南迪格拉姆村的建設計劃。
村民的抗議似乎贏得了勝利,但是由過去的經驗來看,這次也許還要加個問號。在矛盾面前,印度地方政府慣用“拖”字訣,往往退一步,服個軟,避避風頭,等時機合適了再卷土重來,這種方法至少在西孟加拉邦的另一個村子信格爾獲得了成功。
受害者是以地為生的農民
國人一聽到征地拆遷糾紛立即想到的是價錢問題,在印度,錢卻不是最主要的誘因。在西孟加拉邦的幾個征地糾紛里,政府其實提出了相當合理的賠償方案,比如,在信格爾,1英畝一年收獲一季的農田賠償85萬盧比(即1公頃4.6萬美元);1英畝一年收獲兩季以上的土地賠償115萬盧比(即1公頃6.3萬美元)。
在印度,反對政府征購土地的往往不是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土地私有化使得大量農田集中在地主手中,他們擁有土地卻不見得自己耕種。比起日益微薄的田租,巨額的政府賠償顯然更有吸引力,這也正是盡管抗議聲浪不斷升級,征地計劃卻依然能順利進行的原因。信格爾的一位地主曾經對當地媒體說:“我們應該把塔塔集團老板的照片供起來,因為他要來建廠,這里的地價漲了一倍!
真正堅定的抗議者來自租賃土地耕種的佃農和擁有少量土地的自耕農,一旦失去土地,他們就失去了謀生的手段。盡管政府反復強調工業(yè)園區(qū)和工廠建成之后將解決大批當地人就業(yè),但這些村民仍然充滿懷疑和抗拒。
在印度政治評論家阿穆爾亞•甘古利看來,印度目前此起彼伏的征地糾紛好比英國工業(yè)革命時期的“圈地運動”,“這是一個國家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型無法避免的沖突,但是在印度,各種政治勢力都想借此機會打擊對手,壯大自己,因此沖突被擴大了!卑⒛聽杹•甘古利說。(傅雙琪)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