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城隍是城池守護神。遠在周代,臘月舉行祭祀的八神之一的“水庸”就是這里所說的“城隍爺”。
《太上老君說城隍感應(yīng)消災(zāi)集妙經(jīng)》中稱:公忠正直,有求必應(yīng),如影隨形,代天理物,剪惡除兇,護國保邦,功施社稷,善救生民……”,又稱:“統(tǒng)轄十八司,主管百萬神將……(是)干旱時降雨,澇時放晴之神!弊阋姵勤虻纳裢螅杂小跋路缴私杂沙勤蛏曜,一方亡魂皆由城隍管理”的說法。
所以凡有城池處,都建有城隍廟。有關(guān)城隍廟的一些風俗習慣,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道士打醮,要發(fā)“城隍牒”;死于異鄉(xiāng)之人,必焚燒“路票”,并且要沿途焚燒,才能魂歸故里。因為城隍忠直公正,可判生死,所以平民有冤時,寫狀到廟焚燒,謂“燒王告”。同時,一年要抬城隍像出巡三次,叫“城隍三出府”。首次是清明節(jié),主要是揚灑飯食,施舍餓鬼;其次是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專查民間冤魂,當面受理申訴,予以公斷;再轉(zhuǎn)案卷于東岳,使之早日轉(zhuǎn)生。冬季,即農(nóng)歷十月初一,五谷歸倉,放鬼出城,讓其游蕩散心。這三個出巡日子,也是民間為祭祀祖先掃墓燒冥幣的時間。
城隍廟的來歷:清代乾隆年間,介休北辛武冀以和是有名的大財主,也是個大善人。他曾把村里幾座廟宇進行了補修。當他得知綿山是塊風水寶地時,為了保其在全國各地生意平安,于是在此修了城隍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