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4月16日電 近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訪問土耳其的過程中,表達了和伊斯蘭世界“永不交戰(zhàn)”的愿望,期望雙方構建“伙伴關系”。香港《大公報》16日發(fā)表署名文章認為,這一宣言能否成真還有待觀察。文章摘錄如下:
眾所周知,在中東地區(qū)的布局是歷屆美國政府的既有戰(zhàn)略。這里既有美國的戰(zhàn)略盟友以色列,更關涉美國的能源戰(zhàn)略,也看重中東地區(qū)牽一發(fā)動全身的重要地緣位置。而美國在巴以沖突上的偏頗立場,導致了伊斯蘭世界對美國的怨懣,阿富汗和伊拉克戰(zhàn)爭以及伊朗核危機皆是由這種錯綜復雜的矛盾所引起。布什先發(fā)制人的反恐以及期望用伊拉克的民主化勾勒“大中東計劃”的破產(chǎn),也是因為這種矛盾的不可調和所導致。至于亨廷頓的“文明沖突”理論,不過是以歷史來遮蔽美國和伊斯蘭世界的現(xiàn)實沖突罷了。
雙方積怨太深
在此現(xiàn)實情況下,奧巴馬擁抱伊斯蘭世界的愿望固然良好,但是雙方的積怨太深,不可能憑借一兩句善意的好話就能解決問題。眾所周知,從奧巴馬上臺伊始,就向布什造成的“外交熱點”不時釋放善意信號,但收效并不明顯。尤其是伊朗,其核研發(fā)立場依然如故,甚至阻斷了一場“羽毛球外交”。而以色列對哈馬斯的武裝沖突,更給奧巴馬帶來了麻煩。此外,在孟買恐怖襲擊造成的巴以暗戰(zhàn)中,奧巴馬偏向印度的表態(tài)也讓布什時代的伊斯蘭反恐盟友備感受傷。就此而言,如果中東的亂局沒有徹底改善,如果美國人將中東地區(qū)作為恐怖主義淵藪的立場沒有發(fā)生改變,奧巴馬的善意宣示沒有任何意義,只能說是為了擺脫布什困境而做出的機會主義宣言,最多讓伊斯蘭世界對奧巴馬開始“察言觀色”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奧巴馬對伊斯蘭世界發(fā)出“永不再戰(zhàn)”的信息不是在敘利亞,也不是在伊朗,而是在土耳其,他的善意就大打了折扣。因為土耳其是美國在中東地區(qū)的鐵桿盟友,而且土耳其在傳統(tǒng)上是個政教分離的世俗國家,并非阿拉伯國家,多年來正忙著脫亞入歐。此外,土耳其還是美國的北約伙伴。在這樣一個“準西方國家”向伊斯蘭示好,不大可能從根本上取信于伊斯蘭世界。也正因為如此,奧巴馬期冀以語言力量化解“仇美情緒”的愿望立刻遭到挑戰(zhàn)。
政策取向矛盾
奧巴馬在外交上的一系列的懷柔政策,被《華爾街日報》評為“適度”。但是對于依然有著巨大政治影響力和政治舞臺的前朝政府遺老而言,如共和黨的鷹派前副總統(tǒng)切尼,加上眾多右翼論客,近期都對奧巴馬政府的對外政策提出批評。尤其是奧巴馬對待伊朗和伊斯蘭世界的態(tài)度,認為削弱了美國在中東地區(qū)的“反恐能力”,是對基地組織的姑息養(yǎng)奸,甚至會造成“9.11事件”的重演。如果說奧巴馬的國內(nèi)“新政”能夠使美國經(jīng)濟起死回生倒還罷了,否則美國右翼對奧巴馬的反攻就會一浪高過一浪。
事實上,連奧巴馬自己在反恐和對待伊斯蘭問題上的政策取向也十分矛盾。他只不過是將布什時代的反恐戰(zhàn)場從伊拉克遷移到阿富汗而已,相較于伊拉克的情勢,阿富汗反恐局勢更為惡劣。一方面是北約部隊在此駐防多年,阿富汗的治安形勢依然糟糕;另一方面,塔利班依然猖狂,基地組織的總頭目拉登依然未能歸案,還時不時號召伊斯蘭世界向美國為首的西方發(fā)動“圣戰(zhàn)”。這一頑疾不除,恐怖主義的種子會在全球各地孳生。這也正是切尼們批評奧巴馬的主因。更重要的是,如果奧巴馬派往阿富汗的1.7萬子弟兵也像在伊拉克那樣時時殞命,奧巴馬和布什就會成為真的“難兄難弟”。對此,奧巴馬自己也認為阿富汗是個“難以撬開的堅果”,因為那里的麻煩比伊拉克還難解決。布魯斯金學會的軍事戰(zhàn)略家歐漢倫認為:坦白講,向阿富汗增兵,美國的確有風險。
因此,美國和伊斯蘭世界能否“一笑泯恩仇”,還有待后續(xù)觀察。(張敬偉)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