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軍參聯(lián)會主席馬倫上將結束了對韓國和日本的訪問。馬倫此訪對外釋放的強烈信號,就是美國將強化與韓國和日本的軍事同盟關系,共同應對朝鮮。與此同時,中斷一年半的中美軍事交流正式恢復,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馬曉天上將12月9日前往華盛頓,同美國防部副部長弗盧努瓦舉行防務磋商。外界普遍認為,中美軍事交流的恢復為雙方就朝鮮半島問題展開全方位對話提供了契機,半島危機的化解離不開中美兩個大國的合作。
美參聯(lián)會主席提三邊同盟
12月9日,美軍參聯(lián)會主席馬倫上將在美駐日使館舉行記者會。馬倫除繼續(xù)對朝鮮的“挑釁”進行譴責、強調美日同盟關系的重要性外,最值得關注的是,馬倫還提出了美日韓三邊同盟關系的論調。
“沒有哪個國家能單獨應對今天所面臨的挑戰(zhàn),”馬倫呼吁日本、韓國和美國以及其他地區(qū)國家共同展開合作,這樣不僅“能夠向朝鮮發(fā)出威懾信息,也有助于提升長期的地區(qū)安全”。馬倫對韓國派遣觀察員觀摩美日聯(lián)合舉行的“利劍”大規(guī)模軍演表示贊賞,“這是強化三邊關系的第一步,將深化我們的集體戰(zhàn)備能力!瘪R倫承認日韓之間因歷史問題存在齟齬,但強調“今天的挑戰(zhàn)和未來的機遇需要日韓雙方朝前看,而不要受過去的羈絆”。他還提出了未來美日韓三國舉行聯(lián)合軍演的建議。美聯(lián)社10日評論稱,美國分別與韓國和日本建立了軍事同盟關系,但日本和韓國之間因為日本過去殖民朝鮮半島的歷史而存在不信任,此次馬倫發(fā)出構建三邊軍事同盟關系的呼吁,準備以在歐洲推行的“集體安全”的方式,來對朝鮮形成強硬的軍事威懾。
中美防務磋商在美談了兩天
在朝鮮半島局勢持續(xù)緊張之時,第11次中美防務磋商在美國五角大樓舉行,這標志著中斷一年半的中美軍事交流正式恢復。從當?shù)貢r間9日開始,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馬曉天上將與美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部長弗盧努瓦,共同主持了為期兩天的兩國防務磋商。
據五角大樓網站11日報道,在防務磋商結束后,弗盧努瓦在記者會上介紹了此次磋商的成果。弗盧努瓦表示,雙方就中美軍事交流關系進行了討論,并認為這種關系是“積極的、合作的、全面的中美關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據介紹,馬曉天與弗盧努瓦重點討論了海上安全和地區(qū)性問題,其中包括朝鮮、阿富汗問題、伊朗問題以及非洲地區(qū)的安全議題。此外,雙方還交換了關于此前美國防部出臺的《核態(tài)勢評估報告》和《彈道導彈防御報告》這兩份重要文件的意見。“我們進行了積極的討論,盡管我不會說我們在所有議題上都達成共識,但是在充滿分歧的議題上,雙方進行了坦誠和富有成果的交流。”弗盧努瓦說。
《華盛頓郵報》11日評論稱,弗盧努瓦的這番評論與奧巴馬政府官員最近數(shù)周來針對中國的批評明顯不同。最近,美政府官員不斷指責中國不愿意在朝鮮炮擊韓國延坪島和發(fā)展?jié)饪s鈾項目上向朝鮮施加壓力。而這次防務磋商的舉行,也為日后中美軍事高層的互訪奠定基礎。據中國國防部網站11日報道,美國防部長蓋茨已經定于1月10日到14日對中國進行訪問,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上將也將于明年早些時候訪問美國。
解決半島危機需要中美合作
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帶來了近期相關各國的密集外交活動。除美軍參聯(lián)會主席馬倫訪問日韓外,下周美副國務卿斯坦伯格也將前往東北亞地區(qū)展開訪問。值得關注的是,美新墨西哥州州長比爾·理查德森將在12月14日啟程前往朝鮮進行訪問。盡管美國務院聲稱,理查德森此訪純屬“私人訪問”,但外界普遍對理查德森訪朝的結果充滿期待。美聯(lián)社11日稱,理查德森曾多次前往朝鮮訪問,并在新墨西哥州接待過來訪的朝鮮官員。他曾在上世紀90年代幫助釋放朝鮮扣押的美國人,并在2007年前往朝鮮要求其幫助尋找朝鮮戰(zhàn)爭中死亡美國軍人的遺骸。因此,理查德森的訪問為未來可能的美朝對話、通過外交途徑化解危機帶來了一絲希望。
此外,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12月9日對朝鮮進行了訪問。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博羅達夫金9日會見到訪的六方會談日本代表團團長齋木昭隆,稱有關各方必須采取共同行動緩和朝鮮半島的緊張態(tài)勢,借此為恢復六方會談創(chuàng)造條件。朝鮮外務相樸義春12日至15日訪俄,他在接受俄媒體專訪時表示,韓方一系列舉動以及美韓、美日間連續(xù)軍演使朝鮮半島北南關系出現(xiàn)“前所未有的惡化”,但朝鮮仍然堅持六方會談是對話平臺。
作為冷戰(zhàn)遺存,朝韓之間的對立具有更宏大的地區(qū)安全背景。韓國《韓民族日報》評論稱,盡管韓朝作為半島緊張局勢的當事者,但兩國在化解局勢方面并不會發(fā)揮主導作用,對局勢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應當是美國和中國。中美之間如何進行合作以及展開何種合作,將決定朝鮮半島未來的走向。
參與互動(0) | 【編輯:張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