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缺少什么?或者說被法國人挑中的中國電影缺少什么?在這個問題上,法國人有法國人的看法。以今年入選的《日照重慶》為例,法國影評人的觀感分成兩派,善派不罵但失望,失望什么呢?失望的是沒有出現(xiàn)大的政治主題。
他們一開始全都以為在灰暗的天空、霧靄下,警察射殺劫人犯的線索后面一定有大黑暗,結(jié)果只是父子關(guān)系的人性話題。而中國怎么能有不涉政治的人性話題呢?惡派則不客氣地罵,他們最受不了的就是《日》片的美好感情,怎么可能在故事中殺人的和被殺的其實(shí)都不壞?沒有壞人的“中國故事”怎么能成立呢?《費(fèi)加羅報(bào)》影評人用的小標(biāo)題就是“太多美好感情”,《快報(bào)》則直接說這是部“道德說教的拙劣作品”。
“中國電影只能是什么樣的不能是什么樣的”的戛納潛規(guī)則,早已成為深入人心的死理,大大制約了中國電影的“西游之路”,也使中國電影人從未得到真正的公平對待。但從一些中國媒體傳遞回去的往往是歌舞升平,給國人一種錯覺,即電影節(jié)“尤為重視中國電影”,而不是電影節(jié)贊助商尤為重視中國市場。在今年《費(fèi)加羅夫人》雜志上,藝術(shù)總監(jiān)弗雷莫有一篇寫得詩意盎然的小文:《我夢到……》,恐怕能作中國電影在戛納真實(shí)地位的解讀。他共用了十九句“我夢到……”他夢到大衛(wèi)·林奇、夢到波蘭斯基、夢到北野武……但他沒有夢到張藝謀、沒有夢到陳凱歌、沒有夢到王家衛(wèi)……
當(dāng)王小帥表示,他是為了“純藝術(shù)”而拍電影的時候,他并沒有想到為什么在《日照重慶》的記者會上,大約50來位記者中大半是中國人;而提問的全部是中國記者。大多數(shù)法國影評都認(rèn)為,影片“什么也沒發(fā)生”。兩者之間的差異,就在于王小帥探索的是人性與代溝、社會進(jìn)步與人際關(guān)系的負(fù)面作用;而法國人期盼的則是與官方的對抗、警察的“濫殺無辜”……然而影片并非如此,法國人頓時失去興趣。
弗雷莫在影展開幕后接受法國《地鐵報(bào)》采訪時表示,“我非常喜歡《阿凡達(dá)》……”這句話為戛納電影節(jié)作了一個絕妙注解。
(鄭若麟)
參與互動(0)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