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5日下午,北京滿學會會長、百家講壇主講之一、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來到無錫新華書店與讀者見面。見面會上,他向讀者詳細介紹了由他創(chuàng)作的《明亡清興六十年》、《袁崇煥傳》、《康熙大帝》等書籍,并就歷史愛好者和廣大熱心讀者關心的話題進行了互動交流。不過,期間一名對他的學術觀點持不同意見的年輕男子,抽了他耳光。 中新社發(fā) 李 杰 攝
|
2008年10月5日下午,北京滿學會會長、百家講壇主講之一、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來到無錫新華書店與讀者見面。見面會上,他向讀者詳細介紹了由他創(chuàng)作的《明亡清興六十年》、《袁崇煥傳》、《康熙大帝》等書籍,并就歷史愛好者和廣大熱心讀者關心的話題進行了互動交流。不過,期間一名對他的學術觀點持不同意見的年輕男子,抽了他耳光。 中新社發(fā) 李 杰 攝
|
第一關注 張若漁
學術問題之所以成為一個治安問題,除了“非此即彼”的文化劣根性謬種流傳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反對者”的意見并不能得到很流暢的表達。
10月5日,北京滿學會會長、百家講壇主講之一閻崇年,在無錫新華書店進行簽售時,遭一年輕男子掌摑。目前打人者已被治安拘留。打人者弟弟稱哥哥因無法認同閻崇年關于清朝的一些觀點才動了手(《新京報》10月7日)。
但凡一個稍具理智的人應該都不會懷疑,就因歷史觀的不同而對一位74歲高齡的長者祭出狠手不僅野蠻而且可憎。魯迅說,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zhàn)斗,那么,動輒拳腳相向則更稱不上戰(zhàn)斗,而是赤裸裸的暴戾,足以構成“觀點恐怖主義”。
打人者對閻崇年的義憤無非是因為“清朝那些事兒”。治清史的閻崇年對清軍入關、剃發(fā)易服、文字獄等歷史事件以及努爾哈赤、康熙皇帝、吳三桂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宣講,在史學界一直遭到訾議,被認為有“美化歷史”、“為魔鬼化妝”之嫌。閻崇年一些備受爭議的語錄包括:“剃發(fā)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種交流形式”;“文字獄有它的歷史局限性,雖然制約了一定的思想靈性,但起碼維持了社會穩(wěn)定”等。
此次打人事件的發(fā)生,可以說是此前醞釀既久的對峙情緒在機緣巧合下的一次個人化的爆發(fā)。
坦率說,閻崇年對清朝歷史的一些論斷,絕非無懈可擊,甚至在某些問題上的發(fā)言令人難以容忍。作為歷史學家而不僅僅是歷史的愛好者,內(nèi)在的專業(yè)立場以及央視《百家講壇》作為公共論壇的影響力皆要求閻崇年對清史的宣講必須具有足夠的嚴謹性。但恰恰在這點上閻崇年有負眾望,在很多問題上顯而易見的避重就輕和選擇性闡釋,使其喪失了基本的分寸和應有的本分。諸如王立群、馬瑞芳等歷史學家對他的批評,并非全然是無禮的冒犯。
然而即使如此,我們?nèi)匀徊徽J為誰有權利對閻崇年實施“武器的批判”。歷史觀的差異說到底是一個學術問題,其中所有的紛爭都理應在學術的范疇內(nèi)得到討論,如果越過這一界限,執(zhí)拗地“必以吾輩之見解作為絕對之是”,甚至不惜為此訴諸人身傷害,那打人者的行為與被閻崇年所“美化”的那些斑斑劣跡有何區(qū)別?你所做的正是你所要批判的,這就是打人者的乖謬邏輯。
其實通過此事,我們也應該發(fā)現(xiàn),學術問題之所以成為一個治安問題,除了“非此即彼”的文化劣根性謬種流傳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反對者”的意見并不能得到很流暢的表達。打人者“小峰”聲稱,他是因為閻關于清朝的一些觀點無法認同,又沒有與之辯論的機會,情急之下才動了手。顯然,如果“小峰”以及像他這樣的“反對派”有更豐富、更廣泛的發(fā)言平臺,學術分歧也不至于發(fā)展到身體摩擦的地步。
如此而言,“為學術而打人”的背后反映的是一個或許更宏大的文化命題,即公共話語平臺如何從一維走向多維、如何從文化專斷走向文化多元。試想,如果《百家講壇》上能有學者代表民間反對者發(fā)出他們的聲音,而不僅僅是閻崇年在那里自說自話,相信我們這個社會的文化血壓會平和和理智很多。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