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不老漢王愿 食之竟月香齒頰
谷雨“吃春”:古人的香椿情懷
▌薛芮
在谷雨之前,既有“春木之氣始至”的立春、又有“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的清明,谷雨排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六,雖然已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但從谷雨的民間習俗和歷史文化來看,仍舊離不開一個“春”字。
從古至今,中國的“吃春”文化源遠流長。民間常說的“吃春”,一方面是專指立春節(jié)令的食俗,也常被叫做“咬春”;而另一方面,則是北方人,尤其是老北京常說的“食椿”,也就是谷雨吃香椿的習慣。
谷雨節(jié)氣的由來
雨生百谷 清凈明潔
清明過后是谷雨,這是我們熟知的節(jié)氣順序,不過這個順序并不是一以貫之的。以古代《淮南子·天文訓》中的記載來看,的確是清明在前、谷雨在后:“指卯中繩,春分則雷行……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加十五日指辰,則谷雨”。但到了西漢末年,天文歷法學家劉歆(劉秀)修改了漢武帝太初元年所頒布《太初歷》,改稱“三統(tǒng)歷”,并顛倒了“清明”和“谷雨”的順序。后來,東漢漢章帝元和二年,天文學家李梵等人又編制了“四分歷”,從此恢復了《淮南子·天文訓》中節(jié)氣的順序,并沿用至今。
谷雨節(jié)氣源自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說。漢代緯書《通緯·孝經(jīng)援神契》中記載,“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凈明潔也?!泵鞔跸髸x編撰的講述植物栽培的《二如亭群芳譜》里說到,“谷雨,谷得雨而生也?!倍对铝钇呤蚣狻分幸蔡岬剑叭轮?,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下而上也?!闭^“雨生百谷”,谷雨之后,寒潮退去,雨量增多,是農(nóng)作物生長的大好時節(jié)。
古人將谷雨分為了三候,即“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于桑”,此說法出自元代吳澄所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這部書廣取諸家,專門對“七十二物候”進行考釋。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就是共有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xiàn)象相應,稱為“候應”,包括植物候應、動物候應和非生物候應。具體來說,“植物候應”是指植物的萌芽、開花、結(jié)果等,谷雨“一候萍始生”,即指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動物候應”是指動物的始振、始鳴、交配、遷徙等,谷雨“二候鳴鳩拂其羽”正是說布谷鳥開始提醒人們播種的時節(jié)到了;“非生物候應”包括始凍、解凍、雷始發(fā)聲等自然界的現(xiàn)象,谷雨“三候戴勝降于?!笔侵溉藗兛梢栽谏渖弦姷酱鲃嬴B這樣的景象。
關于谷雨節(jié)氣的由來,古代民間多種說法都與“倉頡造字”有關。據(jù)《淮南子》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傳說黃帝于春末夏初的時候發(fā)布詔令,宣布倉頡造字成功,在這一天正好下了一場不平常的雨——天空竟落下了無數(shù)的谷米,于是,后人便把這天定名為谷雨。也有更為具體的說法,稱昔日倉頡造字時天下正遭災荒,而天帝感動于倉頡造字有功,方命天兵天將打開糧倉,下了一場谷子雨,使得蒼生得救。
在戰(zhàn)國之后的典籍里,倉頡逐漸被古人傳說為黃帝的“史官”,因此,在傳說中倉頡的家鄉(xiāng),也就是陜西省關中白水縣史官鎮(zhèn)一帶,每逢谷雨這一天都會舉行拜倉頡的廟會,這一習俗自漢代便流傳下來。
除白水縣“谷雨祭倉頡”的民間傳統(tǒng)外,山東沿海的漁民們過谷雨節(jié)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漁民會在這天舉行隆重的“祭?!被顒?,向海神娘娘敬酒,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魚蝦豐收。由于谷雨是采茶佳季,古人還有喝谷雨茶的習慣,谷雨茶也被稱為“二春茶”,相傳可清火、辟邪、明目。不僅南方有“二春茶”的習俗,北方人在谷雨節(jié)氣時一樣鐘愛“吃春”,也就是民間“谷雨食香椿”的習俗。
“谷雨食椿”歷史悠久
吃法有講究 最宜炒面筋 拌豆腐
為什么北方人習慣在谷雨時節(jié)吃香椿呢?香椿也叫椿芽、香椿頭,民間有句農(nóng)諺叫“三月八,吃椿芽兒”,是指農(nóng)歷三月,谷雨節(jié)氣前后剛好是香椿上市佳季,與京城那句老話“雨前椿芽嫩無比,雨后椿芽生木體”是一個道理。并且椿芽營養(yǎng)豐富、兼具食療作用,古代民間甚至還流傳著“常食椿巔(椿芽),百病不沾,萬壽無邊”的說法,中醫(yī)認為香椿味苦、性寒,不僅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的功效,還能起到醒脾、開胃的作用,非常適合在暮春前后食用。
香椿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中便有“成候之山,其山多櫄木”的記載,其櫄木即為香椿;《莊子·逍遙游》中也記載著“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秋”。中國不僅是世界上唯一以香椿嫩芽葉作為食物的國家,而且“食椿”還具有著悠長歷史。蘇武在《春菜》中就曾寫道,“豈如吾蜀富冬蔬,霜葉露芽寒更茁”,相傳早在漢代,民間的食椿習慣就已遍布大江南北,到后世的唐、宋及明清時期,更有很多地方產(chǎn)出的香椿成為了宮中貢品,不難想象,香椿在古時候就深受民間百姓和皇親貴胄的喜愛。
香椿最初栽培的目的是為采摘嫩芽作蔬菜食用。北宋魏國公蘇頌所著的《本草圖經(jīng)》中就有食用香椿芽的相關記載,“椿木實而葉香,可啖”。蘇軾也曾經(jīng)盛贊。到了明代,散文家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稱,“元旦進椿芽、黃瓜,一芽一瓜,幾半千錢”;博物學家謝肇淛在《五雜俎》中記道,“燕齊人采椿芽食之以當蔬”;朱橚的植物圖譜《救荒本草》中記載著香椿“采嫩芽炸熟,水浸淘凈,油鹽調(diào)食”;著名科學家徐光啟也將香椿作為救饑植物載入了《農(nóng)政全書》,稱“其葉自發(fā)芽及嫩時,皆香甜,生熟鹽腌皆可茹”;戲曲家兼養(yǎng)生學家高濂則在他的養(yǎng)生專著《遵生八箋》卷十二中詳細整理記錄了香椿芽的吃法,如“香椿芽采頭芽,湯焯,少加鹽,曬干,可留年余。新者可入茶,最宜炒面筋,熝豆腐、素菜,無一不可?!倍宄奈膶W家和美食家袁枚也在《隨園食單》中記載了香椿頭拌豆腐的吃法,稱其“到處有之,嗜者尤眾?!?/p>
除普通的食用價值外,香椿的藥用價值也不可小覷。相傳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本草》最早記錄了香椿的藥用價值,稱其“主治癥疥,風疸”。明代李時珍則在《本草綱目》中再次明確指出了“香椿葉苦、溫煮水洗瘡疥風疽,消風去毒”的保健醫(yī)藥功效。
不過,食用香椿也要適當、適量。唐代孟詵所撰的中醫(yī)典籍《食療本草》就指出“椿芽多食動風,熏十二經(jīng)脈、五臟六腑,令人神昏血氣微”。從現(xiàn)代視角來說,香椿本身含有一定量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因此食用香椿還是在谷雨前香椿最鮮嫩的時候為最佳,并且下廚時應當在沸水中焯上一分鐘,減少其中的亞硝酸鹽成分。
香椿自古寓意長壽
以“椿萱并茂”喻指父母健康長壽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香椿不僅是備受喜愛的食材,也同樣具有著文化意義。例如,古代香椿樹常常被視為長壽的象征。這一文化典故正是源于莊子《逍遙游》中那句“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意為上古時代的大椿樹以人間八千年當做自己的一年,可見壽命之長久。于是后人便常常用帶“椿”的詞語來形容福壽綿延,如以“千椿”形容千歲,又如以“椿壽”作為對長輩的祝壽,以盼望長輩像椿樹一樣長生不老。
古人也喜歡直接用“椿”來比喻父親或其他長輩,將已過耄耋之年的父親稱為“椿庭”。這一說法與《論語》有關,相傳孔子的兒子孔鯉因怕打擾父親思考問題,便在路過庭院時快步走過,即“趨庭而過”,于是,后人就把“椿”與“庭”結(jié)合了起來,稱父親為“椿庭”。而古人又喜歡將母親形容為“萱草”,于是便有了“椿”與“萱”的結(jié)合,如“椿萱并茂”常是用來形容父母健在、健康長壽。
在古代的詩詞文學中,也常常能見到香椿的身影。例如唐代牟融所作的《送徐浩》中就寫道,“渡口潮平促去舟,莫辭尊酒暫相留。弟兄聚散云邊雁,蹤跡浮沉水上鷗。千里好山青入楚,幾家深樹碧藏樓。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滿頭。”北宋黃井的《古稀詩訓》中也寫道,“書罷吟哦記此篇,我今歸隱樂悠然。椿萱堂上難追慕,桂萼階前競秀妍。霜鬢尚沾金闕澤,紫衣猶惹御爐煙。蒼天不負男兒志,輔佐江山億萬年。”可見古人著實喜歡以“椿萱”代喻父母。
古人描寫椿芽并抒發(fā)情感的詩詞也并不少見,例如明代李濂的《村居》寫道,“浮名除宦籍,初服返田家。臘酒猶浮甕,春風自放花。抱孫探雀留客剪椿芽。無限村居樂,逢人敢自夸?!备鼮橹倪€有北宋晏殊的《椿》:“峨峨楚南樹,杳杳含風韻。何用八千秋,騰凌詫朝菌”,顯然詩中也是引用了《莊子·逍遙游》的典故,形容“椿”不僅以長壽令“朝生暮死”的朝菌望而不及,并且椿樹的繁茂和氣韻也令朝菌相形見絀。被尊為“北方文雄”的元好問也有《溪童》一詩,描寫暮春時節(jié)小孩子在溪邊的香椿樹上采摘香椿芽的情景:“溪童相對采椿芽,指似陽坡說種瓜。想是近山營馬少,青林深處有人家?!苯涤袨橐苍髁艘皇住对佅愦弧穪肀磉_對香椿的喜愛,稱“山珍梗肥身無花,葉嬌枝嫩多杈芽。長春不老漢王愿,食之竟月香齒頰?!?/p>
不難看出,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生活中就已經(jīng)流淌著一種香椿情懷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