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1月8日電 中國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今日在《經(jīng)濟日報》撰文駁斥了“中國能源威脅論”。馬凱在文章中寫到,把國際油價高企歸罪于中國,是沒有道理的,甚至是別有用心的。
馬凱在文中還指出,近年來,一些人將國際油價飚升歸因于中國增加進口,也是站不住腳的,掩蓋了石油價格上漲的真實原因。這幾年,國際石油價格由每桶二三十美元暴漲到七八十美元,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jīng)濟因素,也有非經(jīng)濟因素。從經(jīng)濟因素看,隨著世界經(jīng)濟的復蘇和加快增長,對石油的需求有所增加,加之,由于前一時期油價偏低導致對煉油投入減少,煉油能力一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石油價格。但從總體上看,國際石油市場的供求是基本平衡的,且供略大于求。近十年來,石油產(chǎn)量和消費量年均增長都在1.7%左右,比較平穩(wěn),如果沒有其他因素的作用,石油價格會有一定上升,但上升幅度絕不會如此之高。從非經(jīng)濟因素看,伊拉克重建困難重重、伊朗核問題持續(xù)緊張、黎以爆發(fā)沖突、極端性氣候引發(fā)的自然災害等,都對石油價格上漲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全球幾千家基金公司的大量投機資金興風作浪,進行石油炒作,成為石油價格超常上漲的重要原因。據(jù)一些海外專家分析,在原油價格攀升至每桶七八十美元的價位中,基金炒作的投機因素達十五至二十美元。
反觀中國,石油進出口長期處于正常的貿(mào)易范疇,2005年,中國石油凈進口僅占世界貿(mào)易量的5.5%,而美國和日本石油凈進口分別占世界貿(mào)易量的25%和10%左右。與世界石油進口大國相比,中國的進口份額相對不大,不可能左右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化,更不會引起國際石油價格的暴漲。去年中國石油凈進口下降了5.3%,成品油凈進口下降了34%,如果按照一些人的“邏輯”,中國石油進口減少,世界石油價格應該相應下降。但事實上,去年布倫特、迪拜和西德克薩斯原油現(xiàn)貨價格仍在大幅上漲,平均漲幅超過了40%。顯然,把國際油價高企歸罪于中國,是沒有道理的,甚至是別有用心的。
文章認為,中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發(fā)展中的能源問題,并沒有對世界能源造成威脅,這是一個不爭的歷史事實。
文章強調(diào)指出,中國雖然是能源消費大國,但人均能源消費水平和進口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遠低于一些發(fā)達國家的水平。2005年,人均一次能源消費,世界平均為1.65噸油當量,日本為4.13噸油當量,美國為7.97噸油當量,而中國僅為1.18噸油當量,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4、日本的1/4、美國的1/7。在能源消費中,中國短缺而需要適度進口作為補充的只是石油和天然氣。2005年,中國人均石油消費量為0.242噸,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2、美國的1/13、日本的1/8;天然氣人均消費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8.5%、美國的1.6%、日本的5.6%。2005年,中國石油凈進口1.36億噸,人均僅0.1噸,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同期美國石油凈進口達6.13億噸,人均為2.09噸,分別為中國的4.5倍和20倍。日、德、韓等國家?guī)缀醪簧a(chǎn)原油,年進口量合計達4億噸以上。使人匪夷所思的是,沒有人說那些消費水平和進口水平高的國家對世界能源安全構(gòu)成威脅,反而稱消費水平和進口水平低的中國構(gòu)成了威脅,這顯然是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