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月31日電 據(jù)《中國海洋報》報道,1月20日早晨,“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穿越了巽他海峽,到達去年7月發(fā)生海嘯的區(qū)域,并在蘇門答臘附近海域國際海底區(qū)開展地形地貌測量、地質取樣和地球物理測量。首席科學家陶春輝教授介紹說,此次對海嘯區(qū)的調查,旨在利用長柱狀地質取樣,研究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的強震歷史。
經過10余天航渡充分的人機磨合,調查隊員干勁十足,等待著從海底攫取豐碩的成果。取樣站位由首席和首席助理們先選定具有較大科學意義的預選點,然后精確定位,整個過程按部就班、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取樣成功率。陶春輝首席還十分注重調查作業(yè)的規(guī)范化,從選站、定站、測線測站布設、航行、輔助設備保障、甲板作業(yè)到實驗室監(jiān)控等,均實現(xiàn)一體化管理。
此次海嘯區(qū)工作,完成多波束、淺剖、重力、磁力和ADCP調查700公里,長柱狀地質取樣3站。其中第一站取樣長度2.9米,幾乎滿管;第二站取樣長度2.5米,樣品中含有結核;第三站取上來的居然是結殼。這些樣品必將為地震、海嘯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證據(jù)。
注重對年輕人的培養(yǎng)也是本航段的突出特點。航渡期間,除開展大洋學術論壇交流會和設備操作培訓外,中國地質大學蘇新教授還利用站位間的航渡時間,向年輕人講述了樣品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顧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