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即將到來的大規(guī)模興訟,使中國網民與互聯(lián)網公司之間互相依賴而不能互相信賴的實質關系暴露無遺。據(jù)媒體報道,盡管已經公開宣稱“與流氓軟件進行決裂”,但中國搜索仍然成為網友進行法律訴訟的首個目標。一群由全國各地“流氓軟件受害者”所組成的網友聯(lián)盟已于日前向北京海淀區(qū)人民法院提起了針對眾多廠商的訴訟請求。據(jù)悉。在中搜之后,雅虎、千橡、百度等130多家公司也可能成為網友們訴訟的目標。
據(jù)調查,在目前中國的網絡生態(tài)中,流氓軟件之害猛于木馬病毒之害,流氓軟件的肆意狀況可見一斑。一些網友以民間團體形式起訴流氓軟件,一方面反映出了對當前網絡環(huán)境的公眾負面感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網絡環(huán)境保護的公眾參與熱情。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對于網絡管理的司法參與和司法調整都將起到推動作用。
流氓軟件的道德形象,其實早已判定。如同過街的老鼠,網民喊打網絡公司也喊打,可是喊歸喊,我照樣干我的,純然一派“我是流氓我怕誰”的兇悍。流氓人格從何而來?軟件本身不會自身生成什么人格,只有做軟件的人才能賦予。問題是,為什么做軟件的人明知流氓軟件的道德殺傷性,還選擇讓軟件當流氓而不是君子?顯然,這是趨利避害的商業(yè)理性選擇結果。誰好誰發(fā)財?shù)纳虡I(yè)倫理與誰橫誰發(fā)財?shù)慕䝼惱泶嬖谥薮蟮牧α縿莶睿瑢е碌赖虏蛔阋粤⑹,厚顏方能生存。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網絡經濟中彌漫著的江湖習氣。
即使只對流氓軟件進行道德審判,網民與網絡公司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認知差異——通常,被指責的網絡公司都是以道歉了事,甚至道歉之后一切照舊。這反映出網絡管理的制度失范仍很突出。過去制定的一系列網絡規(guī)范,存在著兩大問題:一是法律級別不夠,難以對網絡經營進行全程有效監(jiān)督;二是適用范圍有限,側重于對色情、迷信、顛覆國家等網絡內容的監(jiān)控,而對網絡手段著力不多。網絡江湖經濟的存在,要求盡快填補相關法律空白。
網絡經濟的新生性使我們通常習慣性地從技術角度看待其衍生問題。具體到流氓軟件上來,也傾向于采取以正規(guī)軟件加以反制的相應措施,但這是遠遠不夠的——流氓軟件的經營,與有人在商場向我們強買強賣劣質品無異,因此除了相對成本較高的法律手段,政府應考慮行政的介入,市場監(jiān)管部門應將網絡納入監(jiān)管視野并及時更新現(xiàn)有管理條文。之所以需要如此“興師動眾”,是因為網絡經濟是一個1.1億人參與其中的龐大而高速發(fā)展的經濟體系,越早規(guī)范,我們走的彎路就越少。
鏈接:流氓軟件
從技術上講,流氓軟件包括惡意廣告軟件、間諜軟件、惡意共享軟件等。它們既不屬于正規(guī)商業(yè)軟件,也不屬于真正的病毒;既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也會給用戶帶來種種干擾,稱這種軟件為流氓軟件。
流氓軟件的流氓行徑:1.強行侵入用戶電腦,無法卸載;2.強行彈出廣告,借以獲取商業(yè)利益;3.有侵害用戶的虛擬財產安全潛在因素;4.偷偷收集用戶在網上消費時的行為習慣、賬號密碼。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徐立凡